電 話:135-8498-4787
QQ:319603185
郵箱: cs@key-way.com
地址:蘇州市干將東路178號蘇州自主創新廣場3號樓301室
淺析低空經濟產業鏈與未來的技術挑戰
2021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提出“發展交通運輸平臺經濟、樞紐經濟、通道經濟、低空經濟”。這是“低空經濟”概念**寫入國家規劃,標志著低空經濟成為“十四五”時期需要認真謀劃的新興經濟形態。到2023年12月正式將低空經濟定位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從國家層面鼓勵推動低空經濟發展。尤其這幾年的蘇州雙創人才政策里也增加了“低空經濟”專項,越來越多的政策推出促使低空經濟在蘇州的應用現狀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使之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引擎。
何為“低空經濟”?
低空經濟(Low Air Economy)是指利用機器人技術、新能源驅動技術、飛行器技術以及機器視覺技術等多種新技術,在航空、航空傳輸、航空技術應用、航空創業等領域開發新服務和商業模式,結合數字技術實現數字化、智能化、無人化等服務體驗,以3000米以下空域為依托的飛行經濟活動創造新的航空經濟價值。
市場前景如何?
數據顯示,2022年低空經濟對國民經濟的綜合貢獻值約為4000億元,2023年經濟規模超過5000億元。據產業研究部門預測,2030年我國低空經濟規模有望達到2萬億元,到2035年有望達3.5萬億元。
產業鏈分布情況:
低空經濟產業鏈上游為原材料與核心零部件領域,研發包括各種工業軟件,原材料包括鋼材、鋁合金、高分子材料等,零部件包括芯片、電池、電機等;產業鏈中游包含無人機、航空器、高端裝備、配套產品、低空保障與綜合服務;銜接下游需要有飛行審批、空域備案等,通過后的下游應用是低空經濟與各種產業的融合。例如“農林+航空”、“電力+航空”、“公安+航空”、“救護+航空”、“旅游+航空”、“體育+航空”等。此外,空域使用需要軍民融合、飛行保障需要空地融合、有人機無人機需要融合運行等,也從不同側面反映出低空,經濟的融合性特征。
目前業內普遍認為,無人機、低空智聯網、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eVTOL)是低空經濟產業的重要增長*,尤其是中央空管委即將在六個城市開展eVTOL試點(六個試點城市初步確定為合肥、杭州、深圳、蘇州、成都、重慶)。
面臨的技術挑戰:
目前低空經濟在各地還正處于加緊探索突破階段,雖然前景廣闊,依然面臨著一些技術方面的挑戰。在技術方面,目前低空經濟發展的挑戰主要體現在適用于低空飛行的航空器技術和低空空域管理技術。
在航空器技術上,需要解決自主環境感知、自動控制、自主決策等技術。需要具備高效的環境感知、定位和避障能力,以規避可能出現的障礙和干擾風險,例如鳥群、高空建筑等;
還要突破低空自動控制技術,低空航空器的運行環境更為復雜、多變,飛行器本身的安全穩定是完成預定任務和保障公眾安全的基礎,為此需要解決飛行器在復雜環境中抗干擾的穩定控制技術;
航空器要完成的自動執行任務到自主完成任務的轉變,意味著航空器的大腦智慧要更高,要在感知和自動控制的基礎上,解決自主決策、路徑規劃等技術難題,這方面需要傳感器技術的支撐和強大數據處理能力的支持;
另外,低空經濟的發展同樣需要貫徹**環保的理念。主要涉及空氣污染、噪聲污染等方面。所以目前針對航空器的新能源技術、發動機噪聲控制技術、降噪新材料研發等領域仍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在低空空域管理技術上,目前低空各類航空器的進入空域呈指數增長態勢,對空域管理提出了更為便捷、高效、精準的要求,就需要實現飛行計劃申請和審批、航路劃設/修正、非法飛行器識別、預警和處置等業務協同。
所需的產業配套保障:
一是基礎設施空白。低空基礎設施是各類低空經濟活動的關鍵載體,是降低低空經濟運營成本的關鍵,以物理基礎設施為代表的硬件設施和以信息系統為代表的軟件設施共同構筑了低空基礎設施的生態系統。當前我國低空支撐網絡尚未健全,共享低空基礎設施缺乏統一標準規范,存在“飛不起來、落不下去”的問題。
二是飛行人才緊缺。目前我國在飛行運營、生產制造、運行保障等方面專業技能人才嚴重短缺,根據國家民航局編制的《全國通用機場布局規劃》,到2030年,我國通用機場總量約2058座,如果每個通用機場配置10架低空飛行器,平均每架低空飛行器配置1.4名飛行員,總共需要的飛行員總量預估在2.9萬人左右,人才缺口巨大。
2024年是人們公認的“低空經濟元年”,在低空經濟勾勒的未來圖景中,蘇州低空經濟的應用現狀表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和廣闊的應用前景。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應用場景的不斷拓展,蘇州低空經濟有望在未來取得更加顯著的成就。
(原創轉載請注明出處,否則追究侵權責任)
[上一個產品: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所屬領域和產業鏈指標配套] [下一個產品:科技、工信和發改等研發平臺在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培育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