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 話:135-8498-4787
QQ:319603185
郵箱: cs@key-way.com
地址:蘇州市干將東路178號蘇州自主創新廣場3號樓301室
蘇州企業研發項目材料這樣準備,高新企業申報事半功倍
那么通過對研發項目的5大特征的簡析,是不是具備上述特征的項目以及產生的成果與數量就一定會得到評審專家的認可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那么專家又是從哪些維度來評審研發項目和科技成果等一些研發項目的核心要素的呢?智為銘略小編針對蘇州企業申報高新企業研發項目材料如何準備進行以下分析:
一、研發項目RD確認的維度
根據多年來積累的高企申請實操經驗,結合與高企認定組織部門管理人員、評審專家、不同行業或不同企業代表等人員間的交流研討情況,智為銘略小編就以下核心要素做簡要分享,應該說基本是可以覆蓋專家的評審維度的,具體如下:
1、項目來源可靠
通常,企業研發項目來源有兩個:一是為了申請政府科技計劃資助,獲得政府立項的項目;二是企業自主立項,包括企業獨立自主研發項目、與高校或者科研機構產學研合作研發項目等。
2、項目名稱規范
(1)首先,研發項目名稱要與高企領域契合,領域千萬不能錯,智為銘略小編建議企業技術負責人必須明晰高新技術領域的選擇方法;
(2)其次,研發項目名稱要體現科技含量。建議研發項目名稱采用“技術創新點+產品名稱”方式命名,比如:基于XXX(描繪技術特性)技術的XX產品研發。這樣做的好處,一是便于專家識別項目的亮點,二是便于確認成果轉化時快速找到對應產品。
智為銘略小編提醒您
(1)智為銘略小編建議研發項目名稱不要直接用專利的名稱,一方面顯得很不專業,更為重要的是直接用專利名稱會使該研發項目的名稱很突兀,不符合正常的語言邏輯習慣;
(2)智為銘略小編建議研發項目名稱杜絕重復或者類似,比如“一種19寸高性能防滑越野車輪胎的研發”和“一種20寸高性能防滑越野車輪胎的研發”。如果不從研發內容上做高度的區分,專家會認為這兩個研發項目雷同,認定為重復研發,進行合并甚至是否定掉其中的一個項目,這樣有可能會導致企業研發費用比例不達標,進而高企的認定“滿盤皆輸”;
3、項目數量合理
那么研發項目數量是不是越多越好呢?當然不是,智為銘略小編建議考慮企業自身研發實力的強弱,包括研發經費投入的多少,以及配置研發人員的數量等核心要素。
總結:
對于那些一個自然年度研發費用高達上千萬的企業而言,那么研發項目的前期規劃的具體數量的設置必須合理合規,數量可以適當多些,切忌單個研發項目的費用過高且研發產出嚴重不足,這種情況各方面的負面風險都很高。反之,對于那些一個自然年度研發費用只有幾十萬且研發人員也只有幾個人的企業,那么研發項目不宜定太多,否則分攤到每一個研發項目的研發費用就非常少,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合理的。
另外,智為銘略小編再實際服務企業的過程中發現,很多企業的申報人員誤認為一個研發項目就代表一個科技成果,為了滿足三年15項的科技成果轉化,費盡“洪荒之力”湊夠15個研發項目。其實說到底還是沒有明晰研發項目與科技成果之間的邏輯關系,一個研發項目產生多個科技成果是比較正常的情形。
4、證明材料有力
研發項目處于不同的階段,需要提供不同證明材料:
1、立項證明文件:政府立項批復文件、資助資金撥付文件、科技計劃申請書、項目合同;企業立項的項目可以提供企業股東會立項決議、立項查新報告、項目計劃書等。如果是合作開發的,可以提供產學研合作協議、委托開發合同等。這些足以證明研發項目立項是有理有據的。
2、研發過程記錄:可以提供項目檢測報告、用戶報告、工藝圖紙、實驗記錄、項目實施中期檢查等資料,這些足以證明研發項目是真正實施的。
3、驗收證明文件:通常包含驗收報告和成果證明資料,比如:樣機圖片、專利證書等,這些資料用于證明研發項目完成或者超過了預期目標,并且產生了相應的科技成果。
總結:
根據智為銘略小編歷年的服務經驗來看,研發項目RD的規范性資料在高企申請中基本上都能通過專家審查。但是智為銘略小編總是發現一些企業臨時拼湊材料,沒有足夠的時間去理順項目、周期、費用、人員、成果之間的邏輯關系,甚至存在佐證材料造假、過期等一些明顯的錯誤,*終在合理性方面被專家給否定,自食其果。站在更高的層面分析來看,對于企業自身發展來說,研發項目的規范性和合理性同樣缺一不可,畢竟真正經得起推敲的項目真實度更高,企業留給外界的印象也會更好。
想要了解更多詳情,請查看蘇州智為銘略企業管理有限公司官網http://www.zjyatesilk.cn,智為銘略提供免費高新技術企業申報和企業補貼政策申請評估報告,關注智為銘略獲得更多優惠政策。
核心產品與服務:軟件著作權登記、商標注冊、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江蘇省科技成果轉化專項資金、江蘇省新產品新技術鑒定、知識產權貫標、軟件產品登記、軟件企業認定及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等。
[上一個產品:每年研發項目立項這么做,無懼高新技術企業認證評審專家] [下一個產品:2025年高新技術企業申報工作可能存在的變化]